导师风采

导师风采 丨 第三届优秀研究生导师肖晓春

作者:  时间:2022-05-10 16:47:00  浏览:

个人简介

肖晓春,男,1979年2月出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博士,力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才,辽宁省高校优秀人才(二层次),辽宁省力学学会副秘书长、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分会理事。

用爱心包容学生,润物无声

作为研究生导师,他关心学生,就要像关心自己的子女一样:既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又要关心他们的健康,还要关心他们是否懂得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关心他们是否懂得怎样做人。这正是作为研究生导师的职责所在。爱心是具体的,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例如他经常到学生寝室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考试前,他会记得叮嘱学生带齐考试必备用品;他大量时间都在办公室工作,陪伴学生,在学生科研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第一时间答疑解惑,指点迷津;节日里,他能够陪着那些家远回不去的学生一起过节,并且吃饭时为了照顾不同口味的学生,总是贴心地点几个学生爱吃的菜;当他的学生因为上当受骗而没有交上学费时,不是埋怨和责备而是主动帮他垫付;在朋友圈察觉到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会主动关心,力所能及提供帮助;不在所有学生面前公开谈论某个学生的缺点和不足等等。他认为: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平常,因为这是作为一个研究生导师最基本的工作,其实这正是一个研究生导师爱心的具体体现。

强化课题组管理,形成良好研究风气

多年的研究生导师工作也让他体会到,在宽松自由的高校学习氛围中更应该加强研究生课题组管理。因为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一到研究生阶段就能够适应研究生的学习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如果不能在入学伊始就制定了有效的课题组管理制度,坚定不移地、以身作则地去贯彻执行这些制度,就不能使课题组形成良好的研究风气,就要使自控能力较差的同学多走弯路多受损失。经过不断摸索,他总结出:课题组管理制度不是逼迫和压制,更多的应该是理解和和谐。例如,他几乎每天天刚亮就到课题组办公室,勤勤恳恳工作,耐心给学生提供指导,总是到深夜才回家。他以身作则、踏踏实实搞科研的精神感染了学生:组内没有设定打卡机制,但是学生们都自发地每天在办公室工作和学习,直到深夜才回宿舍休息。在学生科研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总是抽时间和学生进行深度交流,搞明白学生所面临的困难,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必要的时候还手把手教学,力求学生能够扫清障碍,更进一步做好科研工作。他在思想教育方面的工作也始终不遗余力。他认为:如果不能做到理解和和谐,课题组的学风就搞不好。因此,他经常对学生们进行身心教育,帮助学生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还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和有关学生促膝谈心,及时对每一名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挖掘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斗志,让每个学生对未来更加清晰!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思想工作的成绩。

潜心研究,培养人才,不断超越自我

多年来,他除了带好研究生,不忘初心,在科研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辗转反侧,梦醒无数日夜间的积累让他科研成果颇丰:获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才,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获批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首批创新团队(培育)——煤矿动力灾害预测与防治创新团队,在研究领域的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3篇,授权或受理专利16项。研究生教学方面,他主讲了《岩石力学系统》和《高等渗流力学》两门研究生课程,参与完成了2021和2022两版硕博士培养方案撰写和教授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大纲制定工作,负责完成了2022版硕博士培养方案中灾害力学培养方向的编制撰写工作。

现指导研究生6人,毕业研究生5人。其中,1人次获国家奖学金,7人次获学业奖学金一等奖学金,1人次获航天奖学金,1篇博士论文获2020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校优秀博士论文并推荐参评2021年辽宁省优秀博士论文,1篇学术论文(培养研究生1作,导师通讯)获煤炭学报英文版2018-2020年度十佳高影响力论文。1名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发表SCI(2区)论文1篇,3名研究生获得阜新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3项,1名研究生获中国发明协会科技金奖1项,已毕业的2名硕士先后入职中建六局、中建八局,2名硕士继续攻读博士,1名博士毕业后以第六层次人才入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


阜新校区:辽宁省阜新市中华路47号 邮 编:123000

葫芦岛校区:辽宁省葫芦岛市龙湾南大街188号 邮 编:125105

联系邮箱:yjs@lntu.edu.cn

网址:https://dwyjsgzb.lntu.edu.cn/